两会声音:建议对“996”工作制进行监管

【2021.3.10来源于:澎湃新闻】
3月9日下午,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两会报道: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表示,目前加班现象广泛存在,尤其在某些行业存在普遍制度化和严重超时化,在短视频、在线教育、出行、电商等领域,部分互联网企业又开始推行“大小周”工作制。李国华指出,当前我国996问题处于企业失控、监管失序、工会失灵的状态,鲜少见到996企业得到处罚,劳动监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,劳动者维权困难;一些企业甚至直接在规章制度中规定,执行996、大小周工时,剥夺了员工的休息时间。李国华表示,延长法定工作时间的制度现象应当引起重视和关注,建议对996工作制进行监管。
很快,以“建议对996工作制进行监管”为关键词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,并一度冲上榜首,大批网友发言“吐槽”自己遭遇996工作制的经历。截至3月10日18时,该话题在新浪微博获得了7.2亿阅读次数以及8万讨论次数。
此外,996工作制加强监管的呼声也得到了多家媒体的响应。半月谈杂志社法人微博@半月谈更是在短评中指出,“近年来,因‘996’工作制猝死、积劳成疾的新闻并不鲜见,公众和媒体批评‘996’的声音也从未停止。但这种畸形的加班文化不仅没有得到遏制,反而日益常态化。”“尽管我们早就清楚‘996’会损害劳动者权益,也无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,但全社会对于‘996’的抵制却一直停留在呼吁阶段,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究其原因,是监管的失灵。要让‘996’不再猖獗,监管必须动真格!”@半月谈 强调,“负有监管责任的相关部门应出台具体措施,并有针对性地对违法企业依法进行严厉处罚,让劳动法在‘996’这类畸形加班文化面前显现出足够的震慑力和约束力,而不是仅仅在纸面上空转。唯有如此,‘996’这个困扰着整个职场的‘过劳病’才能被根治。”
【蓝白快评】
事实上,对于加班费的支付、超时加班的违法性认定和处置等问题,法律上已有明确规定,但为何实践中“996”现象仍屡见不鲜,甚至被企业贴上了所谓的“奋斗者”标签?究其根本还是在于监管的缺位。从成效上看,强监管的确是遏制此类现象的有效手段,但是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,这必然涉及到利益的平衡与取舍。